近年來逐年增高的離婚率,我們不禁要問,這個時代的婚姻究竟出了什么問題?
在一個綜藝節目中,經濟學教授,暢銷書作家薛兆豐教授,給出了另一種看待婚姻的視角。
婚姻就是合伙開 家庭 公司?
薛兆豐從經濟學成本收益的角度看待婚姻問題。
首先,從概率上來說,婚姻總是“湊合”,我們能在婚姻中遇到“天作之合”的那個人的概率微乎其微。
“我們海誓山盟許下承諾的那些人,實際上只不過是我們身邊看上去覺得差不多時間到了挑選的人?!?/span>
那么,在這樣“湊合”的婚姻中,婚姻雙方該如何自處呢?
也許,結婚就是合伙開公司。
婚姻中,男女雙方都要投資,由于女性承擔生育和撫養的義務,注定在資源付出上,早于男性。先付出資源的人,容易被后付出的人敲竹杠,所以進入這段關系的時候,女方要求多一點抵押是沒錯的。
所以,女性要求在結婚時房產證上寫上兩人的名字,是合理的要求。
如此明確的把利益和金錢放在婚姻中去談,仿佛有點“俗氣”,“傷感情”。
冷冰冰的經濟計算似乎褻瀆了愛情和婚姻的神圣性,薛兆豐也因此得到了蔡康永“沒有人性”的評價。
其實,追根溯源,婚姻制度產生的基礎,正式經濟方面的考量。
由婚姻關系組成的家庭,既是私人感情的寄托,也是社會運行的基本單位。
從古至今,婚姻從來就不僅僅是談感情。
婚姻制度的變革:從家本位到個人本位
中國古代對于婚姻的定位在于“將和兩姓之好,上以事宗廟,而下以繼后世也”。
婚姻最大意義是對家族,而并非個人,電視劇《知否》中,女主人公明蘭大婚告別祖先。
一段誓詞包含了對婚姻的美好希望,也揭示了婚姻與家族的關系。
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:“婚姻是由社會力量造成的,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個地方把婚姻當做當事人之間的私事?!?/span>
這種情況進入現代社會仍未得到根本改變。
新中國成立以后的頭30年,婚姻關系呈現出超穩定的狀態。
婚姻仍然被諸多個人情感之外的紐帶所維系著,包括生育、勞動、稅收,教育,社會關系等方方面面。
傳統婚姻的要義就在于“經濟共同體”和“生育共同體”。
婚姻的變革在中國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,隨著改革開放,經濟發展,思想解放的同時也促進了婚姻關系的解放。
當一個人也可以完成養家、養老的任務,是否結婚,是否生育,都成為個人選擇。
婚姻的功能性至于次要的地位,對于個人情感上的滿足成為主流。
真愛至上、情感依戀,給婚姻暈染了浪漫的色彩,也給了婚姻雙方充分的自由和親密的情感體驗。
這是婚姻的升級,卻也導致婚姻穩定性的降低婚姻家庭的責任意識降低,這成為婚姻升級的代價。
但是,婚姻中個人主義的覺醒,絕不表示婚姻的社會功能全然喪失。
個人主義中常常被忽略的,就是權力與義務的統一。
作為一種許下長久承諾的關系,當愛情的激情退去,在朝朝暮暮的相處中,人性的真相和弱點逐漸展現,這些不完美的真實涌入婚姻。
情感的落差也會帶來巨大的痛苦,甚至還有自我價值的失落。
薛兆豐的“合伙式婚姻論”,看似冰冷無情,其實在提醒我們:
如果能用經濟學思維理性看待愛情和婚姻,人們在情感中的風險和痛苦,可能能減少一半。
合伙經營婚姻,理性與溫情共存
當我們把婚姻的需求投向親密關系,就需要對自我和對方的需求都有更敏銳和清晰的體察。
親密關系包含著激情、友愛與承諾。
用“合伙經營”的態度對待婚姻,能夠讓雙方都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權力與義務,在索取的同時關注對方的需求,在享受婚姻的甜蜜時履行婚姻的義務。
1.“理想對象”并不存在。
當愛情成為婚姻的主線,在荷爾蒙的促進下,我們總對婚姻關系產生一種不切實際的想象。
總期待的有一個MR/Mrs. Right ,一個完美的戀人,能滿足我們的所有需求。
但是實際上,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為另一個人量身定做。
(電影《婚姻故事》劇照,外人眼中的完美夫妻,可能早已同床異夢)
即使是開始時很合拍的兩人,也可能因為其中一個人生命歷程的變遷而變得難以滿足。
婚姻的基準是滿足你最基本的需求和利益,一個人能滿足這種必須,就已經是幸運。
給予對方合理的期待,減少失望,可以減少失落和不滿的體驗,增加婚姻中的容錯率。
2.感情并不是萬能的。
當感情在婚姻中的地位被無限提高,也自然成為歸因對象。
人們總是疑惑:為什么我們明明彼此相愛,婚姻還是會出現問題?
當生活中遇到一些挑戰和問題,由于情感的投入,人們總是習慣于外在歸因。
把問題的原因指向最親密的愛人,因為ta變了或是 ta不愿改變,才導致了那些問題。
其實,再好的感情基礎也無法解決婚姻關系中的所有問題。
(電影《婚姻故事》劇照,離婚程序中,互相怨懟的夫妻)
合伙式婚姻告訴我們婚姻就是要一起合作打怪,面對不確定的世界,面對不同的生命階段的種種挑戰。
我們很清楚,很多摩擦或矛盾不是對方主觀意愿造成的。
在婚姻中保持合作的態度,堅持獨立的人格和思考能力,情感的依賴不能彌散至人格的依賴。
感情不能解決婚姻關系中的所有問題,理性獨立的思考和能力卻可以。
3.一些放棄帶來一些進步。
馬斯洛的理論,將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為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、愛和歸屬感、尊重和自我實現。
美國心理學家芬克爾將美國人的婚姻模型分為經濟模型、親密關系模型和個人實現模型。
浪漫主義和城市化的興起,婚姻開始追求愛與陪伴,不再僅僅是一種經濟結構。
現代生活中,美國人開始在婚姻中追求自我實現。
但是正如哈耶克所說,在那些沒有信心靠自己的奮斗找到前途的人們當中,很難找到獨立的精神和堅強的個性。
人們對于婚姻的期待越來越高,卻沒有為此付出相應投入的自覺。
婚姻中的那個人,可能跟你習慣不一致、步調不一致、節奏不一致。需要互相妥協,互相放棄一些東西。
合伙式婚姻中的分工協作意識,就是讓雙方在付出和獲得快樂中找到平衡。
(電影《婚姻故事》劇照,和平離婚后,夫妻雙方都成就了更好的自己)
經歷了一些艱難險阻的和取舍,獲得長遠的幸福。
家庭生活質量穩步提高,更好的實現家庭的社會功能,增強家庭成員之間的溫馨體驗。
所謂“ 合伙” 不僅是經濟考量,還有相互扶持和共同進步。
家庭是一項事業,需要好好經營,承擔起家庭的社會功能。
將戀愛時的激情轉變為婚姻中的友愛和合作,踐行對愛情和家庭的承諾,更加理性又不乏溫情的對待婚姻。
安可時刻